医学论坛网讯 (驻地记者 孙国根 通讯员 严晓慧) 在国家十二五、十三五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项目等资助下,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科研人员张小楠博士、陆伟医师在袁正宏研究员和张占卿主任指导下,经4年多努力,通过革新方法成功建立了一种能够通过显微镜直接在组织切片上观察患者肝组织内乙肝病毒储存库(cccDNA)情况以及cccDNA在患者肝细胞中分布情况的方法,该研究对揭示慢乙肝长期迁延不愈根本原因、监测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cccDNA清除情况以及针对患者不同病情如何设计清除乙肝病毒cccDNA 新策略、治愈乙肝患者等有重要意义。2月22日国际著名医学期刊《临床研究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
《临床研究杂志》将该成果作为“亮点论文”重点推荐,并邀请国际著名乙肝专家,澳大利亚维多利亚传染病参比实验室研究部主任Stephen Locarnini和Peter Revill教授做专题评论。
据悉,cccDNA是乙肝病毒在患者肝组织内的遗传物质储存库,它储存着包含病毒复制、组装所需的所有遗传信息。大量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表明,慢乙肝长期不愈的根本原因就是cccDNA在肝内的长期存在,以及随之造成的病毒表面抗原长期阳性。但cccDNA在慢乙肝患者肝脏中水平极低,传统分子生物学方法不仅检测困难,而且无法显示其在肝组织内的分布特点。
为攻克乙肝cccDNA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张小楠研究组应用创新方法成功观察到肝组织内乙肝病毒储存库(cccDNA)和cccDNA在患者肝细胞中分布情况后,他们将该技术与乙肝病毒主要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终于获得了病毒核酸与蛋白质的综合图像。研究证实,经过一年以上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肝细胞内仍存在病毒的cccDNA。经大量样本的分析、归纳,研究组提出在单细胞水平乙肝病毒存在“抗原富集期”、“DNA富集期”和“潜伏期” “三阶段”假说,并由此推测患者体内肝细胞生理水平和病毒复制活跃度的变化可以导致这三个阶段的相互转换。该假说丰富了学术界对乙肝病毒肝内生活史的认识,并为进一步针对患者不同病情设计清除乙肝病毒cccDNA 的新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该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可用来监测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cccDNA的清除情况,故为评价抗病毒药物清除病毒的潜力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平台。目前研究小组正着手进一步开发该技术,将其作为乙肝病毒分子病理检测方法推广应用,为临床医师综合评价患者肝内病毒学状态提供参考。袁正宏表示,该成果可为临床医生观察治疗期间cccDNA的变化,帮助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甚至指导开发新的药物提供帮助。
据了解,乙肝病毒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病原体,它是造成慢性乙肝的元凶。据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最新估计,全球约有2.4亿慢性乙肝患者,大多分布在低收入及中等收入国家,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慢性乙肝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我国现有慢乙肝感染者9300万人,在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中, 由乙肝病毒引起的比例高达60%和80%。随着我国乙肝疫苗接种的推行,我国婴幼儿的乙肝阳性率已有大幅度降低,然对已感染病毒者,仍缺乏彻底治愈的疗法,从而对大量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和健康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