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文化

党建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文化 > 党建资讯

邓绍平: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内涵

发布时间:2014-05-24  浏览次数:1253

 

图为邓绍平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北区分部调研(20130821)

 

 

小康社会蓝图绘就。从先辈的憧憬描绘,到今天的渐入佳境,再到明天的梦想成真,既是一个民族的矢志追求,也是一个国家的铿锵宣言。追梦路上,富裕、健康、文明,始终是不变的主题词。

 

社会发展不断赋予小康社会更为丰富的内涵

 

“国运清明,民无饥馑,谓之小康”,追溯“小康”一词,最早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礼记》,原意指在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国家比较安宁清明,百姓丰衣足食的社会状态。反映出在生产力极其低下时期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小康”成为众多仁人志士寻求社会变革的奋斗目标,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将“小康”概念作为自己的革命理想。他在《三民主义》中说,民有、民治、民享,就是所追求的大同小康世界。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华民族对小康社会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1979年年末,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现代化所要达到的是小康状态。他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即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小康社会”从此成为中国人迈向物质文明社会耳熟能详的代名词。党的十二大则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任务和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更具明确的目标,要在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运会召开之际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民强则国强”,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让我们认识到,小康社会的“康”应该蕴含有健康的内涵。全民身心健康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

 

没有全民身心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在人们不断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现实语境下,小康社会不应该被误读为仅仅是对GDP的单纯追求,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将成为描绘全面小康社会蓝图的浓墨重彩,其中对全民健康的期冀正成为全面小康社会时代内涵的新注脚。而这个健康应该是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实际上,对于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在其公布的新十大健康标准中,有两项明确涉及人的心理健康。一项是“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指向人的情绪健康;另一项是“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指人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代表着人类社会对健康的更深入的认识。这个认识,与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民健康的关注方向是一致的。这因此也带来一个问题,在21世纪全面小康社会中,衡量全民健康的标准是什么?不言而喻,除了人民的身体健康,还有一个更不能忽视的概念,那就是心理健康以及道德精神层面的健康。

 

应该看到,我国的健康调查结果仍然令人堪忧。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病率还非常高,高血压的发病率和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在10%左右;只有6.48%的公众具备基本的健康素养。同时,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情况也不容乐观,国家卫计委曾公布了一项对30座城市、50家全国500强企业的中青年员工的健康调查结果。数据显示,在心理方面,78.9%的员工有过“烦躁”情绪,59.4%的人感受过“焦虑”,38.6%的人觉得“抑郁”,仅有5.8%的员工称自己没有压力。

 

很难想象,如果全民身心健康水平低下,因病致贫、因病致困,国民的幸福感从何而来?一个缺失全民健康积弱积病的社会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

 

让全民健康与全面小康“同频共振”

 

目前,从GDP衡量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和改善。当温饱已不再成为问题的今天,对身心健康的追求自然成为人们更加关注的焦点。

 

从国家层面讲,党和政府对人民身心健康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促进人民身心健康。

 

从制度层面讲,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推向深入,一张维护全民身心健康的安全网正在不断完善。

 

从个体层面讲,“健康即福”逐渐成为全民共识,健康被看作是否幸福的衡量标准,健康被当成家庭生活的价值取向,健康被视为是否达到小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全面促进全民身心健康依然任重道远。全民身心健康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城市与乡村、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健康水平参差不齐,青少年身体素质堪忧,部分疾病呈低龄化发展趋势,癌症、心血管疾病和各种心理疾病呈现高发态势,国民健康教育和未病先防意识较为薄弱,重意识轻行动、重身体轻心理,对健康概念理解肤浅片面,医患矛盾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有时还较为尖锐激烈。

 

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促进全民身心健康,事关民生大计,事关以人为本。如何让全民健康与全面小康“同频共振”,理应成为我们的奋斗方向。为此,尽快制定出台全民健康指导纲要,使之成为促进全民身心健康的行动指南;全面深化医疗事业改革,使之成为维护全民身心健康的有力保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之成为改善全民身心健康的优美环境;科学开展健康知识教育,使之成为推动全民身心健康的自觉意识;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使之成为增强全民身心健康的坚实基础。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全民身心健康,亦是立国之本。(学习时报 )

 

作者:邓绍平

QQ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028-83516680
联系传真
028-83551807